國務院《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》印發
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《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》(國辦發〔2016〕34號,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,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貫徹《意見》,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。
一、問:為什么要出臺《意見》?
答:建材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,是改善人居條件、治理生態環境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支撐。進入新世紀以來,建材工業持續快速增長,產業規模持續擴大,產業結構加速優化,創新能力不斷增強,綠色發展進展顯著,兩化融合穩步推進,國際競爭能力日益增強。從產業規模上看,2015年我國水泥、平板玻璃、建筑陶瓷產量分別達到23.5億噸、7.4億重量箱、101.8億平方米,均居世界第一位,規模以上建材工業增加值占國內全部工業比重達到7.3%;從創新能力上看,6世代平板顯示基板玻璃實現國產化,無堿高強玻纖、高強碳纖維等實現規;a,大尺寸石英坩堝、陶瓷薄磚制備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;從綠色發展上看,清潔生產成效顯著,水泥、平板玻璃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濃度明顯下降,建材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量持續增長,年利用量達到10億噸;從國際競爭力上看,2015年建材出口額達383億美元,產品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,玻璃纖維、建筑陶瓷等國際市場占有率均居前列,水泥建設工程服務已占海外市場50%以上的份額。
但近年來,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及發展動能的轉換,建材工業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逐步凸顯,水泥、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,部分適應生產消費升級需要的產品缺乏,行業增速放緩效益下降。特別是2015年全行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雖然增長了3.3%,但全行業實現的利潤總額卻同比下降了6.9%,尤其是產能嚴重過剩的水泥、平板玻璃行業利潤大幅下降、銷售利潤率大大低于全行業平均值。針對建材行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態勢,統籌業內絕對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、魚龍混雜與惡性競爭嚴重、外部需求增速放緩、公平競爭環境有待完善等諸多因素,為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、調結構、轉型升級、降本增效,更好落實《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》(國發〔2013〕41號)、《中國制造2025》和國務院近來出臺的系列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舉措,抓好分業施策,扭轉建材行業經濟下滑勢頭,增強建材工業推進去產能、補短板、降成本的正能量,及時出臺了《意見》。
《意見》在“十三五”開局之際發布實施,必將對建材工業加快轉型升級起到提高認識、凝心聚力的重大作用,有利于化解建材工業產能過剩矛盾,促進水泥、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回歸合理區間,促進行業經濟平穩運行;有利于推進建材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優化產業結構,增強創新能力,加快轉型發展;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,改善企業發展環境,防止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有效提高建材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。
《意見》是國務院近20年來首份專門為建材工業制定的文件,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建材工業的關心和支持,充分表明了建材工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,也說明建材工業正處于由大變強、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,需要一份指導全行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。
二、問:新出臺的《意見》有何特點?
答:首先在指導思想方面,《意見》緊扣黨的十八大以來確定的各項方針政策,按照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和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,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發展理念,抓住產能過剩、結構扭曲、無序競爭等關鍵問題,在供給側截長補短、壓減過剩產能,有序推進聯合重組,改善企業發展環境,增強企業創新能力,擴大新型、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,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,優化產業布局和組織結構,有效提高建材工業的質量和效益。